星期日, 20 4 月, 2025
冠心病心事新知

醫 for Effective 經手腕通波仔好處多 術後護心措施減復發

提起冠心病,很多人都知道要做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之下,原來此手術近年有相當多的改進,使手術過程比以前更安全,復發率更低。但同一時間原來患者仍存在一些謬誤,以致影響病情。

心臟科專科黃煒倫醫生表示,以往做通波仔手術,會在大腿的股動脈放入導管進行,而現時大部分都會經過手腕橈動脈做手術。雖然腿部血管較粗或更方便醫生,但對病人來說,經手腕的方法會有更多好處。

黃醫生指出,「有研究指出,大腿內側的肌肉及脂肪較多,出血未必可以即時知道,而經手腕進行的話,若有出血可即時看到並處理好,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低。」此外,由於通波仔手術一般只需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因此經手腕橈動脈手術完畢返回病房時,基本上患者已可下牀走動。

持續研發新支架

至於置入心臟血管的支架,亦有新進展。早期多使用裸金屬支架,但因為會引發血管內膜反應,令冠心血管收窄復發率高達30%;其後出現加入藥物塗層的支架,將復發率減至10%左右。

黃醫生續稱,「最新的包括有溶解性支架,若血管沒有鈣化,當支架溶掉便可回復彈性;又或血管相同位置再次有阻塞,亦可重新放入支架,沒有『支架套支架』的情況;假設病人最終需做搭橋手術,支架已溶掉的話,手術也會簡單一點。但這種支架需要小心使用,例如血管鈣化太嚴重、太粗、太幼或太多分支都未必適用。相信將來支架會繼續向多方面發展,開發更好的物料、將安全性不斷提高。」

另一個發展方向是將術後服雙重抗血小板藥的時期縮短。現在有新型支架,聲稱術後只需服4星期雙重抗血小板藥,之後只需服阿士匹靈。黃醫生認為,「現時此類支架多應用於不能長時間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的病人,需要更多臨牀研究去證明安全。現時的治療指引是術後需服12個月雙抗血小板藥,即一隻抗血小板藥加阿士匹靈,而高危人士需服更長時間。」

術後服藥減復發風險

雖然大眾已比以前關心心臟健康,但是對於通波仔仍存在謬誤,例如以為做完手術便「好番晒」,無需再服藥。

黃醫生表示,通波仔其實是將藥物也不能解開的嚴重受阻血管重新擴張,但手術只矯正嚴重阻塞位置,其他有中度或輕微阻塞的血管仍要用藥控制風險。「如果不吃藥,新放支架位置被血小板黏着而阻塞血管的風險更大。」

另外,亦有病人做完手術,有吃藥,以為因此就可以繼續吸煙,且不用控制血糖。「因此曾有病人在術後半年便要再通波仔;其實10%復發率是指在所有風險都好好控制之下,所以通波仔後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保護心臟,減少復發。」

通波仔後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保護心臟,減少復發。(網上圖片)

通波仔會同時放入加入藥物塗層的支架。(網上圖片)

心臟科專科黃煒倫醫生表示,大眾對於通波仔仍存在謬誤。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發佈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