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成「計時炸彈」 心臟衰竭患者控病情減入院
(2019年2月16日 成報)
近來溫差很大,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需煩惱多穿衣服,但對於心臟衰竭患者,氣溫驟降隨時成為「計時炸彈」。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一年有約2萬人次因心臟衰竭而住院出院及死亡,也成為內科病房入院主因之一。因此,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病人組織「關心您的心」呼籲,心臟衰竭患者或其照顧者,應留意氣溫轉變,並應從生活習慣着手及接受適當治療,以控制病情,減低再入院的機會。本報港聞部報道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未能正常泵出足夠的血液及氧氣供應身體所需,泵血量不足,心臟初時會自動調節,自行泵出更多血,但最終心臟會發大而變弱,泵血功能更無效率,久而久之便會令心臟衰竭惡化。
冬季比夏季病發增逾半
事實上,冬季是心臟衰竭患者入院的高峰期,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兼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解釋,天氣寒冷易令血管收縮,要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臟便要大力泵血,變相加重負荷,容易誘發各種心臟病,以急性心肌梗塞為例,曾有一項分析了近26萬宗急性心肌梗塞個案的研究顯示,冬季比夏季的病發個案多出53%;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心臟病患者是流感嚴重併發症的高危群組,可見流感高峰期將會進一步加劇患者的入院情況。
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及至春季,都是心臟病友,包括心臟衰竭患者入院的高峰期;氣溫驟降對病友來說是一種威脅,若同時不幸感染流感,更是雙重夾擊」。
董光達醫生引述,本港首個有關氣溫轉變與心臟衰竭的研究發現,氣溫驟降增心臟衰竭的入院風險。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進行,整合了2002年至2011年醫管局患心臟衰竭病人的入院資料,及由天文台提供的本港天氣資料,結果發現心臟衰竭病人入院數據顯示有強烈的季節性模式,1月和2月的冬季平均每日入院人數比6至10月時高出約75%;而本港的平均氣溫中位數為25度,每當平均溫度由25度下降至19度,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隨即增加38%;若平均溫度由25度下降至11度或以下,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更多於2倍,而溫度下降後的第6至7天是入院的高峰期。有關研究已於2017年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發表。
另一項整合了逾11萬名心臟衰竭長者入院及死亡資料的加拿大研究亦發現,每當氣溫比過去7天的平均氣溫下降攝氏1度,住院或死亡風險也隨即上升0.7%;即氣溫較之前7天平均溫度下降攝氏10度,患有心臟衰竭長者的住院或死亡風險即增加約7%。
一個季候風也不容忽視
董光達醫生強調,些微的氣溫下降,對心臟衰竭患者的威脅卻很大,加上香港即使步入春季,有時也會隨一場雨或一個季候風令氣溫驟降,足以令心臟衰竭患者需要入院,甚至死亡,故不容忽視。
心臟衰竭主要由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心臟問題引起,故患者要留意會否出現心臟衰竭症狀,如咳嗽、疲倦、呼吸困難、肺積水、腳部及足踝水腫、胸腔積液或腹部腫脹等,若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求醫,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
患者須注意保暖及日常飲食
【本報港聞部報道】現年50多歲的張小姐於2005年確診心臟衰竭,從此每年均因而入院一至兩次。及至去年病情更惡化,一年內因心臟衰竭入院高達4次,大多是氣溫驟降的日子,2018年12月時更需住院長達兩星期。張小姐表示病情跟天氣變化有很大關係,於天氣寒冬,或氣溫驟降的日子,心臟會較差,有時水腫得舉步維艱,即使十分不情願,也要入院接受治療。
去年入院高達4次
以前心臟健康較好時,張小姐能外出做義工、不時跟朋友到酒樓飲茶、上興趣班、甚至照顧不同住家人的起居飲食等;假期的時候,更會與親友到外地旅行。但隨著心臟衰竭問題惡化,她對天氣轉變十分敏感,加上經常腳腫致行動不便,現時甚少外出,亦不能遠行;即使之前曾報讀興趣班,亦因經常入院而缺席,共7堂的課程只能出席2堂。而張小姐的哥哥入住了老人院後,張小姐因身體狀況的限制,至今只曾探望哥哥一次。
張小姐確診後按醫生指示用藥,亦有注意保暖及日常飲食,希望藉此穩定病情。她坦言,經常入院除了要家人照顧外,亦擔心於醫院容易受感染,令病情惡化,特別是自己入院的時候大多是流感高峰期。張小姐更表示自己曾經因為醫院病床爆滿,而被安排到洗手盤底的床位,因此她希望可好好控制病情,減少入院次數,亦能把醫院的床位留給其他有需要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