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氣溫驟降增心臟衰竭風險
(2019年2月15日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首個有關氣溫轉變與心臟衰竭的研究發現,氣溫驟降增加誘發心臟衰竭風險。中大整合二○○二至一一年醫管局患心臟衰竭病人入院資料,以及天文台本港天氣資料,發現心臟衰竭病入院數據顯示有明顯的季節模式,當中冬季為高峰,一月和二月平均每日入院人數比最低的六月至十月,高七成半。研究亦發現每當平均溫度由二十五度下降至十九度,心臟衰竭的風險隨即增加三成八,若由二十五度急降至十一度,風險更大增兩倍。
冬季是心臟衰竭患者入院高峰期,醫管局每年有約一萬九千多宗因心臟衰竭入院及死亡個案。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董光達醫生解釋,天氣寒冷易令血管收縮,要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臟便要大力泵血,變相加重負荷。而一旦感染流感,亦容易誘發心臟衰竭,提醒患者要注射流感疫苗,注意保暖及按時服藥。
董指出,不按時服藥是誘發心臟衰竭入院的其一原因,有患者自感良好而擅自停藥,認為患者應按醫生指示按時服藥。董光達又指,心臟衰竭屬慢性疾病,近年有新藥助患者增強心臟保護,同時減低住院機會,紓緩病房負荷。
患上心臟衰竭高危人士包括長者、肥胖人士、糖尿病人、高血壓及其他心臟病人,常見徵狀為氣喘及腳部水腫。董光達指,曾有病人因難以入睡求診,才發現患上心臟衰竭。另一心臟病人喝下即食麵湯底,一次過吸收太多鹽份,導致嚴重水腫,即日入院治療。他指,患者平時要嚴格控制鹽份及水分攝取,亦兼顧電解質或其他指數變化。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