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心事新知心瓣膜病醫療科技

2018-09-12 瑪麗微創補心瓣亞洲首宗 心臟毋須停頓減併發症風險

瑪麗醫院完成亞洲首宗經心尖微創修補二尖瓣手術。手術針對二尖瓣脫垂病人,先在左胸開一個4至5厘米切口,再將儀器經心尖直接插入心臟,配合食道超聲波導航,將人工腱索植入,把脫垂的二尖瓣拉回適合位置,令心瓣能夠閉合血液不再倒流。新手術不用開腔及不用體外循環,較傳統開胸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大減;該院至今已為5名病人進行手術,全部人康復情況理想。 記者︰嚴敏慧
 
二尖瓣為心臟中其中一塊瓣膜,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正常會自然開合,控制血液流動方向,但當心瓣出現毛病,例如隨年齡心瓣退化,便有機會出現二尖瓣返流。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講座教授謝鴻發表示,75歲以上人士中,每10人中有一人有二尖瓣返流,本港近年二尖瓣病例有上升趨勢,瑪麗醫院二尖瓣手術便由2012年的108宗增至2015年的159宗,升幅近50%。
 
謝續指,二尖瓣退化性病變最為常見,大部份為二尖瓣脫垂引致二尖瓣關閉不全,令二尖瓣出現返流。二尖瓣返流會令心臟負荷加重,病人心臟會發大,繼而心房顫動及三尖瓣返流,更可能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惟此病早期並無徵狀,後期病人才會覺得疲倦、呼吸困難及有水腫等,藥物治療只能紓緩症狀,要根治需以手術修補二尖瓣。
 
瑪麗醫院心臟內科副顧問醫生林祥智表示,其中一種修補方法是用人工腱索,將脫垂部份拉回,令心瓣能完全閉合,此做法傳統要開胸進行,傷口長達20厘米,即使近10年可選擇半開胸,或用內窺鏡和機械臂輔助,但手術仍需將心臟停頓,把血管接駁到人工心肺機,以體外循環維持生命。
 
該院心胸外科、心臟暨胸肺麻醉科,連同港大醫學院心臟內科,今年7月完成亞洲首宗經心尖微創二尖瓣修復手術。心胸外科顧問醫生陳泰良指,此手術只需在病人胸側開一個4至5厘米切口,將微創手術儀器從心尖插入心臟,將人工腱索打入脫垂位置,拉緊固定在心尖外即可;手術過程需要麻醉科及心臟科醫生,透過食道超聲波監察,放置人工腱索位置是否準確。

手術費約18萬元

歐洲臨床研究顯示,新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8%,死亡率低於1%,嚴重併發症如中風等低於2%,相對傳統開胸手術2%死亡率及4%嚴重併發症機會低。心胸外科部門主管區永谷表示,醫院近10年以半開胸或內窺鏡為主要手術方式,但今次技術傷口細,更不用體外循環,風險及併發症大減,病人康復更快。
 
團隊相信,大部份二尖瓣返流病人均適合接受新手術,甚至過去不能承受開胸手術病人亦能受惠,惟病人若要使用多於一種技術,如要加修補環或進行心瓣修剪等,則必須開胸進行。此外,與其他新型微創心臟手術一樣,公立醫院病人需要自費,手術費用約18萬元,現時心瓣手術輪候時間為3至6個月。 

瑪麗醫院心臟團隊完成亞洲首宗經心尖微創修補二尖瓣手術,圖右一二為陳泰良、林祥智。何頴賢攝(蘋果日報)

二尖瓣。何頴賢攝

經心尖微創修補二尖瓣手術儀器。何頴賢攝

新手術儀器。何頴賢攝

司先生因氣促發現有二尖瓣倒流,7月接受新手術,現時行路不再氣喘。何頴賢攝

林祥智醫生。何頴賢攝

陳泰良醫生。何頴賢攝

謝鴻發表示,二尖瓣返流會令心臟負荷加重,病人可能心衰竭,甚至死亡。何頴賢攝

鄭斯毅指,手術需食道超聲波協助,確定人工腱索位置正確。何頴賢攝

區永谷表示,新手術不用體外循環,風險大減,病人康復更快。何頴賢攝

病人胸側會開一個4至5厘米的切口,再將儀器從心尖進入心臟。瑪麗醫院提供圖片

在三維食道超聲波導航下,手術儀器會將人工腱索帶到合適位置。瑪麗醫院提供圖片

司先生的手術痕跡只有約4至5厘米。瑪麗醫院提供圖片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