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中風心事新知心臟病高血壓

2018-08-15 【2D睇●健康News Feed】美國聯合研究指遏制高血壓助改善腦退化

有效控制血壓水平,不但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也對預防腦部退化有幫助。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改善病人的高血壓,可減慢腦退化問題,包括出現早期退化、腦部白質病變。本港心臟科醫生建議,病人要定期量血壓、準時服藥、少吃高鈉食物,配合運動習慣及充足睡眠,均可幫助控制病情。  記者:梁麗兒

該項名為「SPRINT」(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研究,由美國多個組織聯合進行,包括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結果更令美國心臟協會於去年提出要收緊高血壓標準,即由原來140毫米水銀柱(mmHg)/90mmHg,改為130mmHg/80mmHg,以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另一項發現為控制血壓可減慢腦退化情況,團隊2010年邀請9,361名高血壓病人參與分組研究,其中一半人為加強治療組,平均服3隻藥物,上壓控制目標為120mmHg以下,另一半人屬一般治療組,服約2種藥,上壓目標為140mmHg以下。一年後,加強組上壓平均121.4mmHg,一般組上壓平均136.2mmHg。

研究經過15年結束,分析顯示加強組病人出現「早期腦退化」(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風險,比另一組人減少17%。同時前者的腦退化(Dementia)風險比另一組相對較低,但統計學無分別。專家又安排當中673人作腦部磁力共振檢查,結果指兩組人的腦部縮細情況(屬腦退化其中指標)無明顯分別,但加強組病人的腦部白質病變(一種腦部退化物質),平均只加了0.28立方厘米,比一般組平均增加0.92立方厘米為少,反映腦部結構退化較慢。分析認為控制血壓有助減慢腦部退化,包括白質病變。

本港心臟科專科醫生李麗芬指出,血管過度受壓,可影響對各器官的供氧及營養輸送,尤其腦部、心臟及腎臟。因為這些器官的細胞不能再生,可因高血壓併發致永久性受損,如腎衰竭、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可對大腦部造成急性損害如中風,腦退化則屬慢性損害,故越年輕患高血壓,病情又控制差,腦退化會越差。

李認為上述研究屬重要發現,但病人要否採取嚴謹治療方案,服用多種血壓藥,需要再作進一步研究。臨床用藥要視乎病情,包括病人年紀、身體狀況,過度用藥也可致血壓低,造成頭暈、易攰要小心,其他考慮因素包括藥物副作用、藥費等。她提醒病人要控制好病情,包括定期量血壓、服藥,配合良好生活習慣,如減少吃高鈉食物如多醬汁的「碟頭飯」、杯麵。另外,「唔夠瞓」也可影響血壓水平,要有足夠休息。

血壓飆升可以毫無症狀,情況嚴重隨時至「爆血管」才得知。李稱,高血壓為「無形殺手」,病發時可以毫無症狀,但其實很危險,部份病人出現爆血管、腎衰竭等併發症,才知道血壓已很高,建議市民要定期量度血壓水平,尤其本身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

李指,臨床上30多歲、40多歲患高血壓的病人比過往增加,「以前通常50歲打後嘅人先有高血壓,依家40幾歲患血壓高都好平常」,估計與港人生活及工作模式轉變有關,其中白領工種增加,辦公室一族經常久坐,工作繁忙,會令人壓力大及運動不足,加上餐餐出街食,多吃快餐或飲食應酬多,都會加劇肥胖問題,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

打工仔要提防高血壓,建議要增加日常的活動量,例如放假可邀約朋友一起做運動,或放工後多走路。若在返工的日子經常外出飲食,放假時不妨吃得清淡,或在家煮食,減少吃高鹽份食物。日常宜適當減壓,避免壓力過大,調節生活步伐,都有助預防高血壓。
病人控制高血壓貼士

  • 定期量血壓,若病情不穩定或轉藥,宜每日量2至3次
  • 準時服藥
  • 減少吃高鈉食物,保持飲食清淡
  • 減重,改善肥胖問題
  • 培養運動習慣
  • 充足睡眠
  • 戒煙

資料來源:心臟科專科醫生李麗芬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麗芬稱血管過度受壓會影響對各器官的供氧及營養輸送,對細胞不能復生的腦部影響尤甚。黃文邦攝

控血壓防腦退化數據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