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0 醫院引入人工心臟 為病人爭取時間等候換心
心臟掌管全身血液循環,若有問題更會牽連其他器官,心臟移植是嚴重心臟衰竭病人的最後希望,截至去年底,有48人正等候換心。心臟科醫生指出,輪候換心病人本身心臟機能很差,死亡率高,以往每年有兩成人未及換心已離世,但自從引入俗稱「人工心臟」的左心室輔助器,以機械泵支援心臟功能,可為病人爭取時間等候合適心臟。有輪候6年的病人身體狀況仍不錯,可如常上班。 記者:袁樂婷
本港2010年引入人工心臟,葛量洪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黃加霖說,人工心臟通常用於情況較差的等候換心病人,或因年紀、身體狀況等而無法換心者。儀器兩端分別連接左心室及主動脈,左心室血液流進裝置的泵,再被推至主動脈,供應帶氧血液予其他器官,發揮類似心臟功能。人工心臟有一組電線從腹部穿出體外,接駁至外置控制器及電池,故病人要面對感染、流血及裝置故障等風險,亦要長期服用薄血藥,避免有血塊導致中風。
機器無法完全取代心臟,病人仍要等候換心,使用人工心臟的病人須定期返院檢查,黃加霖稱,除了觀察機器運作是否正常、有沒有血塊或感染,另因人工心臟只支援左心,要觀察病人的右心有否衰竭。此外,薄血藥令病人容易流血,要留意有否因此引起併發症,隨時調節藥量。
心臟衰竭病人必須65歲或以下,其他器官功能正常,才合資格換心,截至去年底有48人輪候,較6年前多一倍。黃加霖指,以往每10個等換心的病人中,每年約2人離世,「兩三年之後,可能少過一半病人能夠繼續喺移植梯隊等候,等唔到換心亦好多病人會走」。引入人工心臟後,不少原本不能出院,甚至很快死亡的病人,都能藉此維持身體機能,輪候人數亦節節上升。
輪候病人增加,惟捐贈數字無明顯升幅,現時每年僅10餘宗,黃加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捐贈心臟要求嚴格,除了與一般器官移植一樣,須排除癌症、愛滋病等,捐心者生前心臟功能須健全,本身固然不可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也要先做檢查,確保心臟沒受影響。車禍離世者若曾受撞擊令心臟受損,或曾用高劑量強心藥等通通出局,「有好多重關卡,卡住我哋去揀合適心臟」;最後一關再要配對捐贈者和受贈者的體型和血型等。
立法會最近通過放寬器官交叉捐贈,料最快年底可實行,但並非所有輪候病人都受惠,當中心臟因無法活體移植,仍然只能依賴死後捐贈。黃加霖期望透過公民教育提高器官捐贈意識,令捐贈率上升,「雖然屋企人過身係好悲痛,但亦都可以喺悲痛之中揾到一份意義,能夠救到其他人」。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