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醫 for Emergency 覺得心亂跳要求醫 小心患「房顫」不自知
人人都有心跳,但並非人人心跳正常,如果心跳經常快又亂,加上出現頭暈、氣喘、心痛等症狀,當心有機會患上心房顫動,如不及早醫治,好可能會引致中風,並因此而永久殘障。
心臟科專科梁永雄醫生說,心房顫動又稱為「房顫」,是心律不整的一種,患者心房會出現急促而不規則的跳動,以致血液運行不順,所以容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當血栓流到大腦血管,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他指出房顫可增加5倍中風風險及2倍死亡風險,研究顯示房顫引致的中風,比高血壓等引起的嚴重得多,皆因血栓較大,塞血管的範圍更廣泛。
高危族宜定期做心律檢查
有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因房顫引致缺血性中風的個案,過去15年間增加近3倍。梁永雄醫生表示,據統計現時香港的房顫患者逾7萬人,年紀愈大,風險愈高,此外心肌病、心瓣毛病、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也是高危因素;糖尿病會影響微細血管,導致心肌缺氧,高血壓則有機會引致心肌肥大,甲亢會令新陳代謝加快,加劇心臟肌肉出現不穩定情況等同樣易導致房顫;另外攝入過量的酒精會影響心肌功能,證實會增加房顫風險。
患有心房顫動,或會感到心悸、頭暈、氣喘、心痛等,不過梁醫生指出很多個案卻是病徵不明顯,患者不易察覺,往往到中風時才發現患了房顫,因此他建議年過65歲的長者,定期做心律檢查,包括把脈或心電圖,以便及早診斷。只要能及早確診及接受適當的治療,就可有效降低由心房顫動引起的缺血性中風。
要確診房顫,一般可以用手提心電圖機作普查,有需要時或會採用12導聯⼼電圖。如屬陣發性的房顫,更可能會用到24⼩時、48小時的⼼電圖機,或佩戴心律紀錄儀一至兩星期以作偵測,更甚者還要植入心電圖紀錄儀達3年才能確診。
新一代口服藥較方便安全
確診房顫後,治療便以服藥為主,梁醫生表示患者需要接受中風風險評估,如屬中至高風險的,就需要服用抗凝血藥,以有效防中風。另藥物治療還包括服藥以調節心率、心速,手術治療則主要是射頻消融術。
現時抗凝血藥主要有華法林和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有國際大型研究發現,與華法林相比,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利伐沙班,能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或全身性血管栓塞的風險達21%,另其顱內出血比率也降低76%。
梁醫生表示利伐沙班毋須如華法林般定時驗血和調校劑量,也不會跟食物、藥物和中藥相沖,而引致藥效受到影響及產生副作用,對房顫患者來說是比較方便和安全的選擇。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