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3 醫 for Early 把脈測心房顫動 預防嚴重中風
「把脈」是中醫常見斷症的方法,把一把就知心肝脾肺腎中哪個器官有毛病,當大家以為這不適用於西醫的時候,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告訴大家,把脈是一般西醫生診症時的國際指引,而且的確能「把出個病來」,能及早發現心房顫動的可能,預防中風。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過去半年一直提倡「把脈防中風」,旨在提高大眾對預防心房顫動的意識,從而減少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學院候任院長陳藝賢指出,相比於其他中風成因,因心房顫動引致的中風帶來的風險高很多,當中有兩成病人是因此而死亡,六成病人被診斷為永久傷殘。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房顫令心房不能有效地將血液泵進心室,令血液滯留在心房,導致血塊形成,當血塊流到腦血管,便有機會造成嚴重的缺血性中風。
及早就醫 接受檢查
陳醫生又指,心房顫動可以完全沒有病徵,約三分之一的病人在出現中風或者其他併發症時才被發現患病,可逆轉的機會很微,因此及早把它找出來會大大減低治療的複雜程度。而歐洲心臟學會早前就發出指引,只要是65歲以上的長者,便應於每次求醫時,不論是傷風感冒還是普通檢查,都要接受醫生把脈,醫生可藉此分辨其心律是否屬心房顫動,一旦有懷疑,醫生會建議求醫者接受心電圖檢查,以確診或排除患病的可能。
至於跟中醫的把脈有何分別,陳醫生表示把脈的位置大致相同,都是手腕的動脈,監察脈膊每分鐘收縮的次數和跳動的規律,以評估心房顫動的可能性。不過陳醫生指部分人如孕婦,懷孕期間心跳會快而強,不代表這就是患心房顫動,需要利用心電圖檢查進一步確診。一旦確診,服用薄血藥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案。
新薄血藥 與藥物食物相沖較少
現時的薄血藥主要有兩種,包括是傳統薄血藥華法林和新一代薄血藥NOAC(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陳醫生指,傳統薄血藥雖效用好但控制劑量較難,病人需定時驗血檢查凝血指數以調整藥物的劑量,而且病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都會影響薄血功效穩定性。新一代薄血藥NOAC劑量調控較為容易,與食物相沖的問題都較少,而且功效跟傳統薄血藥華法林相若,與藥物相沖亦較少,同時可降低腦出血的風險,安全性較高。
要預防心房顫動,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健康飲食及恆常運動很重要,其中跑步便是非常好的帶氧運動,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將於4月15日舉辦「把脈防中風‧全城齊跑動」的活動為「關心您的心」籌款,用具有GPS功能的運動程式或智能運動手錶紀錄當日跑步的心形路線圖,歡迎市民參加(詳情另看附圖)。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