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1 為生命護航——為何心臟手術不總是微創
「通波仔」與搭橋手術是為人熟悉的心血管重置供血的治療方案,兩者各有優劣,在選擇何種治療時,患者應與醫生商討,保持開放態度。糖尿病患者進行手術的確會有較高風險,但他們出現血管阻塞的位置較多,而且偏向出現於廣泛位置,所以搭橋手術的效果或會比「通波仔」理想。
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目標是把血管「重生」,可以透過氣囊膨脹氣管、氣囊膨脹後支架及重建血管令心臟的血液再次暢順地流通。若以重建血管為例,醫生會以患者的自身血管作心血管重建,就像「另闢新徑」一樣,因為當患者的舊有血管破損太嚴重,即使以「通波仔」把血管打通,效用亦不大。
不過,搭橋手術的創傷的確比「通波仔」大,一般而言患者於進行「通波仔」後,由於傷口小,翌日可出院;而搭橋手術由於傷口會較大,但如果沒有其他嚴重的共病,例如嚴重的糖尿病或腎病,五至六日亦已可出院。
因此在選擇「通波仔」或搭橋手術時,醫生會考慮不同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及需要放多少個支架,因為支架數目愈多,復發的機會就會增加,若患者需要逾四個支架,就要慎重考慮搭橋手術。
另外,在擇期干預的低風險的糖尿病人群體中,考慮先接受搭橋手術有其優點,因為有大型研究證明,糖尿病患者搭橋手術後未來五至六年再病發的機會較通波仔低,研究亦估計此情況與自身血管會分泌賀爾蒙把原本的血管軟化有關。不過,真正選擇何種治療方案,除考慮研究數據外,醫生亦會視乎患者的意願。
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 鍾少石醫生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