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 新款皮下心臟除顫器 減感染風險
【本報訊】心臟病是無形殺手,若患者未能在黃金一小時內搶救,存活率極低,心臟猝死高危人士多植入心臟除顫器減低死亡風險。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指,傳統除顫器因導聯線會植入心臟或血管內,較大可能受感染,建議患者可植入新式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減少感染而需移除或更換除顫器的風險。
傳統除顫器約6萬元
該學院前院長劉柱柏指本港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共有5,141宗醫院外心臟猝死個案,八成半患者送院後已喪命,僅2.3%於事發後38天仍存活,高危人士多會植入心臟除顫器(ICD)減低死亡風險,但有較大風險受感染。
劉柱柏指出,醫學界近年出現新式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改在皮下植入導聯線,減低導聯線受損或受感染可能,免除在心臟內移除導聯線風險,不過S-ICD沒起搏功能,故心臟衰竭患者及未能通過心電圖篩選等患者不適用,估計臨床上適用個案約佔三至六成。
該學院候任院長陳藝賢指本港自2014年至今已有131名病人植入S-ICD,有歐洲研究統計近千名植入S-ICD人士,65%未有再出現心臟猝死情況,但有2.4%病人因受感染要移除S-ICD。陳指一部S-ICD成本約20萬元,ICD約14至16萬元。
68歲的吳先生1996年因室性心動過速暈倒,1998年植入傳統心臟除顫器,1999年及2004年分別因導線損耗而更換儀器,醫生2014年建議他安裝S-ICD,初時他未能通過心電圖篩選測試,最後改在胸骨右側安裝導聯線後通過測試,成為本港在胸骨右側安裝S-ICD導聯線首例。任職機械維修的吳指自己工作動作較大令導聯線易耗損,安裝S-ICD後「感覺冇咁扯住」。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