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中風心事新知心律不齊

2017-08-21 患心房顫動 服藥手術防中風

【明報專訊】問﹕一名83歲女士患有心房顫動,但又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曾經中風,曾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但因出現胃出血而需要停服。究竟心房顫動病人如何預防中風?
答﹕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心律疾病,病人心房抖震,使血液流通不正常,令血塊容易在心臟形成,假若血塊隨血液泵出並阻塞腦部血管,就會引起中風。病人或會因房顫而感到心跳混亂及頭暈,但亦可能毫無病徵;年紀大、高血壓、冠心病及心瓣病均是患房顫的高危因素,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也要份外留神。

房顫可分為長期性及間歇性,當中以間歇性較難診斷,需要使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來幫助診斷。現時亦有不少手機應用程式可檢查及記錄心跳,市民可下載作自我檢查,作參考之用。

房顫病人的中風風險較常人高,而且較為嚴重。醫生會建議中風風險高的病人服用藥物預防中風,利用CHA2DS2-VASc Score(右表)評估中風風險。每一個字母均代表一個風險因素,每有一個風險因素就會得1分,而曾中風或滿75歲則得2分,累計分數愈高,中風風險愈高。上述個案中的女士於CHA2DS2-VASc Score得7分,根據文獻,她一年內中風機率高達9.6%,屬高危人士。

預防中風的藥物,一般可分為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和新式抗凝血藥三類。抗血小板藥用於風險較低的病人,較嚴重的患者則需服用抗凝血藥。傳統抗凝血藥已使用多年,但藥力不太穩定,出血風險較高,而病人亦需要戒口及定期抽血檢查薄血指數,為病人帶來不便;而新式抗凝血藥則毋須戒口及抽血,出血風險亦較低,更有部分只需每天服用一次,為病人提供一個更方便的治療選擇。

服藥有限制 微創手術或成新出路

不過,有部分高出血風險的病人仍不適合服用新式抗凝血藥,近年醫學界興起一種名為左心耳封堵術的微創手術,或能更有效幫助這類病人。左心耳是位於心房的一個結構,有研究發現近九成房顫病人的血塊都會在左心耳形成,只要將該部分封堵,就能預防血塊形成,大大降低中風機會。個案中的女士中風風險高,又有胃出血的病歷,左心耳封堵術或會是其中一個可考慮的治療方案。

文:鄒凱勳(心臟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