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先天性心臟病心事新知

2009-11-26 強心有法:每500名 BB一個先天性心臟病

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一般都是意外發現,患者於早期沒有明顯病徵,至長大後出現症狀,經檢查才確診。現時本港每500名初生嬰兒中,便有一人患上先天性心臟病。

大部份先天性心臟病的成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如婦女在懷孕期間受藥物、酒精或 X光輻射影響、糖尿病、感染過濾性病毒如德國麻疹,或胎兒染色體不正常等。先天性心臟病中以心房間隔缺損較常見,患者多為女性。

正常的心房間隔是一塊完整的膜,將左、右心房完全隔開,當心臟發育不正常,在心房的間隔中遺下漏孔,形成心房間隔缺損,血液經缺損位置由左心房流向右心房,使肺部血流量增加,加重心肺循環負荷,令右心脹大,肺部充血,可引致肺壓升高及肺部感染,甚至心衰竭。

藥物屬短暫性治療

治療包括藥物、外科手術及介入性導管治療。藥物是短暫性治療,常用於外科手術或介入性導管治療前,以穩定病情。過去40多年來外科手術是嚴重先天性心臟疾病的常規療法,但介入性導管技術日趨成熟,其中心房間隔缺損的堵塞器更逐步取代傳統手術。醫生需先評估患者病情確定適合此療法,並利用導管將特別設計的堵塞器植入心房,填補缺損部位。患者只需局部麻醉,毋須開刀,創傷性低,大大縮短康復和住院時間。在治療後首三個月,患者須服用抗血小板劑防止血塊形成。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心臟科主任余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