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 for Excellent 新一代超薄滲藥支架 通波仔病人更多選擇
對於冠心病患者而言,通波仔後放置滲藥支架已是十分普及的治療。心臟科專科張誠謙醫生指出,最早期的支架並沒有滲藥,這些支架會刺激血管的內壁增生和變厚而造成心臟血管再次堵塞。後來便發展出滲藥支架,放置後可釋放藥力並減慢血管內膜壁增生。近年滲藥支架發展日趨成熟,有不同物料和厚度,令醫生更容易為病人找到合適的支架。
心臟科專科張誠謙醫生表示,冠狀動脈即是心臟血管,而「冠心病」泛指冠狀動脈收窄。「冠狀動脈收窄最主要由後天因素引起,例如有吸煙習慣, 高膽固醇、高血壓或糖尿病,上述任一個誘因都會加速冠心病發,若多於一個誘因,風險大大提高。」
冠心病分為慢性急性
而冠心病可分為慢性和急性。張醫生指出:「慢性冠心病即心臟血管內膜壁逐漸增厚,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流逐漸減少,使病人開始覺得心口翳悶、痛,尤其當做運動的時候更容易出現病徵。至於急性,主要是血管中的粥樣斑塊破裂導致血小板積聚形成血塊,血塊堵塞血管,令心肌缺血和缺氧,即一般所指急性心臟病發。病人會感到心口痛,頭暈,甚至休克,死亡風險上升,必須立即到醫院搶救。」
張醫生表示,有部分病人急性心臟病發時儘管血管已經嚴重堵塞,但病發前可以毫無先兆,例如有病人求醫時指出病發前一天仍然進行劇烈運動。至於慢性冠心病,一般而言心臟血管堵塞多於一半便有機會出現心絞痛等症狀。但因應人每個人的體能而異,例如運動量大的人士,當心臟血管有堵塞時會較容易出現心絞痛。
滲藥支架「哪種較好?」
對於慢性冠心病,醫生不一定建議病人即時做通波仔手術,要視乎病人的整體情況而定,包括病人本身的意願,臨床症狀和手術風險。若病人選擇通波仔,對於現時不同物料、不同大小和厚薄的滲藥支架,不少病人會問:「哪種較好?」
張醫生表示:「心臟科醫生為病人選擇滲藥支架時,會考慮很多因素,包括血管鈣化情況、血管大小、收窄位置的長短等。而不同的滲藥支架所用的藥物也不同,醫生會因應情況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支架。」
此外,選擇滲藥支架時也要考慮支架的厚薄,因心臟血管直徑約2-5毫米。若支架較厚,放置後也會佔用較多血管內的空間,減少血流量。
最新一代的支架中,其中一種厚度只有60微米(按:即0.00006毫米,而頭髮的直徑約為100微米)。張醫生說:「有研究指出,這種支架和其他滲藥支架比較,放置後病人心臟血管再收窄的風險較低,而臨牀上亦發現這種支架在放置時一般都很暢順,對適合使用的病人幫助很大。但始終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放置這種超薄支架,醫生一定要綜合病人的整體情況而選擇最適合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