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中風冠心病心事新知心瓣膜病心肌梗塞藥物相關

2017-03-01 為生命護航——「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非同一類藥物?

我們時常聽聞「薄血藥」,但不少人對之有所誤解,認為凡患有心臟病的人士,都須服用薄血藥。薄血藥其實是指抗凝血藥物(Anti-coagulant),而另一種心臟病患者常用的藥物則是抗血小板藥物(Anti-platelet drug)。兩者為何經常被混淆?主要原因是兩種藥物的名稱較相近,而且副作用同樣是有機會增加服用者輕微至中度的出血風險,惟兩者的功用有所不同,患者應小心分辨。

抗凝血藥物可壓抑血凝固因子,多用於患有心瓣疾病、曾換金屬心瓣及有心房顫動人士,此藥物可預防腦部因血塊由身體其他部份流到較幼小的腦血管而引致中風的情況。而抗血小板藥物,則是針對壓抑血小板功能防止血塊在血管內形成從而堵塞血管空間,能有效預防及治療心絞痛、冠心病及中風等。

就抗血小板藥物而言,阿士匹靈可算是其中的「始祖」,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惟其副作用頗多,可能會令服用者出現過敏、胃出血、胃潰瘍及胃炎等。隨著醫學進步,現時已有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藥物出現供患者選擇,而且安全性較高及較少造成腸胃不適。

現時,一般曾患上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患者須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亦有一些患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曾接受「通波仔」手術須用藥物預防支架栓塞的患者及已服用一種藥物但仍有高風險中風的患者,很多時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去達到治療目的。

在療程方面,有些高風險患者需長期服用雙抗血小板藥,對於一些曾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不同情況下的服藥時間也有不同,由最短為期四個星期至一般現時主流國際指引建議十二個月不等;而近年更有大型臨牀研究指出對於復發風險高及植入支架數量多的患者,更可能需要服藥達3年甚至更長時間去減低復發風險。

服用雙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必須留意減低出血風險,例如避免撞傷,亦應避免進行一些介入性檢查,例如照腸胃鏡時不要切瘜肉及隨便剝牙等。假如臨牀上有迫切性,就要跟醫生商量是否適合短暫停藥去進行一些介入性的檢查和治療。

 

心臟科專科醫生 黃煒倫醫生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