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 for Essential 管理高血壓要得法 減磅服藥按部就班
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收緊了高血壓定義,由上壓140毫米水銀柱(收縮壓)及下壓90毫米水銀柱(舒張壓),下調至130/80。這新指引至今未有在香港正式實施,家庭醫學專科李俊傑醫生表示,所謂指引其實只是一個「基本龍門」,臨牀上最重要的是為每個病人度身訂造最適合的控制血壓標準和方法。
「血壓140/90是過往的指標,但其實這『龍門』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病人本身有其他風險因素,例如糖尿病、腎病等,『龍門』便要『搬過少少』,血壓指標收得更緊。」家庭醫學專科李俊傑醫生表示。
近年有調查指出,全港高血壓患者逾86萬人,那麼,哪些人士較易患上高血壓?
遺傳性高血壓普遍
「最常見的是遺傳性高血壓,」李醫生表示,「近年一個家庭中有多人患高血壓的情況也十分普遍,而更需關注的是,常可見這些家庭的年輕一代比父母更早開始有高血壓,原因除了遺傳影響,相信也跟年輕一代生活習慣更西化有關。」
總的來說,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有高血壓、年長、超重及肥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少運動、過量飲酒、吸煙等都是高血壓的高風險因素,應盡可能避開。
常有病人問,高血壓會有什麼症狀?李醫生強調:血壓從來不是「到了某個水平便會引起某些症狀」的,「頭暈、頭痛、胸口像有東西壓著等,都是常見的高血壓症狀,但並非人人都會有,而是因人而異。李醫生亦指出,高血壓有沒有症狀和病人平日的血壓水平也有關,例如一個女孩子平日上壓108,一位男士平日上壓128,若他們的上壓同樣升至148,該女孩子的症狀或會較明顯,因為她血壓上升的幅度較大。
因此,李醫生特別提醒:「不要以『有沒有症狀』來判斷是否患有高血壓,而應以量度血壓的結果作判斷,其實現時在家中自行量血壓已很方便,遠比看自己有沒有症狀可靠。」
按世衞指引治療
一旦確診高血壓,若沒有其他相關的嚴重疾病,醫生一般會按世界衞生組織的指引,建議病人戒煙、少飲酒、減鹽、做適量運動以及有足夠休息等,嘗試控制血壓,若6個月後發覺效果未如理想,則需考慮服藥控制。
現時常用的降血壓藥有很多種,各有優點,「以較新的ARB(血管緊張素II接受體拮抗藥)為例,可幫助血管鬆弛,從而降低血壓,使心臟更容易泵血。因此,若單純高血壓而沒有其他需要,它可作為首選;若患者同時有糖尿病,或心臟問題,ARB同樣適合使用。但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降血壓藥,可針對不同需要,例如病人心跳過快,則需要其他藥物。」李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