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中風心事新知心律不齊

醫 for Easy 房顫致中風比率升3倍 機械人治療助快康復

中風是指血管閉塞或爆血管,引致腦細胞死亡的狀況。腦神經科專科黃家星醫生指出,本地臨牀所見,有三分一的中風個案是患者本身有房顫而不自知,往往中風後才發現,因此安全性高的抗凝血藥治療,能幫助房顫患者有效地預防中風。至於一旦中了風,出院後也可接受最新的智能機械治療,加快康復的速度。

中風之所以得其名,是由於發病來去如風,非常突然,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本地中風個案中,約八成是缺血性中風,而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其主因之一,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指出,過去十多年,房顫引致中風的比率,上升逾3倍多。

房顫症狀 一般不明顯

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之所以特別嚴重,是由於心房內形成的血塊(或稱血栓)較大,流向腦部時,就會令一些大血管,例如腦部的主血管閉塞,所以導致傷殘及死亡的風險也較高。

黃醫生續稱,無論在香港抑或中國大陸,仍有不少患者中風後,經檢查後才發現患了房顫,皆因其症狀一般不明顯,有些患者或會感到心臟不規則地跳動,但很多卻可以毫無病徵,所以如經醫生評估為高危患者,就需要定時緊密監察,例如採用手提心電圖機配合手機程式,有需要時更可能要用24小時心電圖機,甚至佩戴心律紀錄儀1至2星期,以偵測異常心律。至於確診後,亦需要服用抗凝血藥,以減低血栓形成而引致中風的機會。

現時採用的抗凝血藥有兩類,分別是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以及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雖然有效,但容易跟藥物、常吃的綠色蔬菜和豆類,以及中藥相沖,出血風險也較高,另需約每4星期驗血一次,確保凝血指標在治療的目標範圍內,以維持藥效。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則不用戒口,且無需頻密驗血,有國際研究指出,相比華法林,其腦出血的風險降低了一半,再次中風及死亡的風險也較低,因此療效和安全性相對較佳。

新一代抗凝血藥 免戒口

撇除一些嚴重心瓣問題的個案,黃醫生表示國際指引一般也提議房顫患者使用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來防中風。他亦提醒患者,接受抗凝血藥治療時,應避免容易跌倒或撞傷,引致顱內出血的危險活動,例如爬山、打拳等。

如不幸中風,腦部需要盡快復修,令四肢,尤其雙手和手指恢復正常活動。黃醫生表示一般中風後需要做物理治療、職業治療,以及言語治療。現時較新的中風治療包括接受機械人或機械手的療程,例如一些利用電腦遊戲,訓練手指活動的練習,有助手指功能復原。

本地中風個案中,約八成是缺血性中風,而心房顫動是其主因之一。(網上圖片)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提醒患者,接受抗凝血藥治療時,應避免容易跌倒或撞傷。

如經醫生評估為房顫高危患者,就需要定時緊密監察。(網上圖片)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
發佈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