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先天性心臟病心事新知醫療科技

醫健:微創手術置人工心瓣 免開胸改善運動能力

【明報專訊】先天心臟病者從小要和死神搏鬥,其中有肺動脈及右心室出口狹窄和血液倒流問題者,更可能一生要多次開胸做手術。瑪麗醫院於2017/18年度為8名合適患者做微創手術,利用介入性導管植入肺動脈瓣,所有病人瓣膜現功能良好。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陳羲舜指出,「心導管肺動脈瓣植入術(PPVI)」可避免開胸手術,並減手術時間,有病童術後只需留院3日,且可打籃球。

傳統方法每10年開胸換瓣 風險遞增

香港每1000個新生嬰兒,約8人有先天心臟病,當中部分與右心室流出道有關,又以法洛氏四聯症為主。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周啟東指出,法洛氏四聯症患者肺動脈及右心室出口窄,難將足夠缺氧血泵入肺部交換氣體;加上心室間隔缺損令缺氧血和帶氧血混合,引致整體血氧含量下降。患者接受全糾正手術後,通常在青少年期或早期成年期或出現右心室出口功能阻障,一般是倒流,可能導致右心室擴張及功能失調,甚至心律不正。

周又稱,過往傳統治療要開胸植入或更換肺動脈瓣,但人工肺動脈瓣會隨年月殘舊,每10至15年要開胸更換,風險隨手術次數增加。2017年瑪麗醫院引入PPVI,手術利用介入性導管,把縫在特製支架的人造肺動脈瓣,經大腿靜脈植入至心臟,再向球囊注入液體撐開支架,以擴大右心室流出道,改善肺動脈狹窄。

12歲童住院僅3天 術後變可打籃球

2017/18年度瑪麗醫院為介乎9至43歲的5男3女做PPVI,全部瓣膜功能良好且無併發症。其中有3人治療前只能作有限度體力活動,但術後運動能力顯著改善。陳分享其中一名患法洛氏四聯症12歲男生,22個月大已要做針對心漏及右心出口開通的矯正手術,7歲做肺動脈瓣膜置入術、左肺動脈修補術,7歲半再做左肺動脈球囊擴張,一直無法劇烈運動。他其後接受PPVI治療,僅住院3天,一周後可返學,且能打籃球。

不過,周強調PPVI不能完全取代開胸手術,也不能無限植入,只能減少病人開胸手術次數。

陳說,PPVI治療需26萬至35萬元,納入醫管局恒常治療前病童獲兒童心臟基金會支持,2018年中PPVI納入恒常治療,有經濟困難者可申請撒瑪利亞基金資助。

瑪麗醫院為全港目前唯一一間醫院提供微創心導管肺動脈瓣植入術(PPVI),以介入性導管於右心室流出道植入人造肺動脈瓣,瓣膜會隨球囊泵脹而展開,解決肺動脈狹窄問題。(李紹昌攝)
人造肺動脈瓣(圖)取自牛頸靜脈,瓣膜縫在特製支架上,隨傳遞導管系統送入肺動脈瓣位置。(李紹昌攝)
資料來源:明報
發佈日期:2019-03-08